亮话 | 姚萌:冬奥会开幕式里的工匠精神与创新应用
2022年2月4日,
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
开幕式运用了哪些最新的灯光和显示技术?
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带给行业哪些启发?
如何将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
让灯光内容创意为商业赋能……
2月10日晚8点,云知光精心策划的访谈节目——“亮话”第五期《谁喜欢VS谁买单,甲方怎么看灯光》在云知光视频号、照明设计徐老师抖音号、云知光网校,三大平台同期直播。
直播伊始,来自地产及文旅的三位嘉宾首先畅谈了对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感悟。本期,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北京万达文旅规划设计院高级总监姚萌的精彩分享。
姚萌
北京万达文旅规划设计院高级总监
看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三点非常深的感触:一是“中国人的浪漫”,创意团队用了3年时间构思、打磨,在意象的表达、场面的调度,舞美环境的渲染等方面都堪称完美。二是大国的“工匠精神”,冰五环、LED地屏、冰立方、甚至是燃放的烟花,从技术实现到细节控制都达到了航天级的工业水准。三是在充分保障下的科技创新应用,如:人工智能、5G通讯、快速替换部件、从系统到像素的4套冗余备份系统等。
下面结合图片分享一下~
绝美的画面配上诗句,结合了中国人的视觉审美和精神审美,倒计时的短视频非常有冲击力、仪式感。
立春意象。舞台道具和LED地屏背景,结合得非常巧妙,浑然一体。做照明的都知道,道具这么长的光导纤维,要保持一个均匀的亮度,需要一定功率的发射器,而且发射器的供电还必须用电池——不然无法移动,还必须做得轻巧——不然挥舞起来很费力。所以,这个道具本身就很有难度。
蒲公英意象是道具和竖屏的结合,从实物到画面演变,从地到天与焰火相衔接,三种手法把意象表达得很完整。
黄河之水天上来。交代了地屏是“冰”的意象,一道墨迹顺水沉下来,既要飘逸,又要有厚重感,体现了中国画逸形重意的特点。我对这里的关注点是竖屏的影像没有直接用真实的瀑布,而是把竖屏表达为一个有冰质感的容器,水通过这个容器落下来,泼溅到容器壁上甚至有“挂杯”的质感,避免了规则的矩形屏把不规则的瀑布边缘裁剪掉的尴尬。
冰立方。最让人震撼的是拼缝的处理。毫米级的误差,加上视频制作上的处理,全视点无死角。尤其是活动部件与地屏之间看起来没有缝隙,更加不得了了。
冰五环。异型屏拼接外罩散光片,也是看不到任何缝隙。两根钢线吊起3吨重的五环,还要防风不晃动,加上电池供电,这个技术真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火炬台。在小雪花汇成大雪花的这个瞬间过程中,用到了一个视觉魔术。利用明暗对比造成的视觉盲点,藏起了引导员,把引导牌的实物变成了影像,这个创意大胆且巧妙。
雪花火柜台怎么立起来的,这个过程我完全没看出来。更为惊叹的是,雪花立起来,后面还跟着一个火炬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这个台阶是需要折叠的,技术怎么实现,都是一个“谜”。
此外,迎客松烟花,不仅要精准设计药量和发射排布点,还要考虑户外风的影响,最后出来的效果跟手稿几乎一样。还有动态的AI实时捕捉。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也用到了这个技术,但技术难度不在一个数量级。这次控制点要同步到毫秒级,然后用四台视频捕捉摄像机去捕捉这些点的运动情况来进行计算,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计算量和传输量。我想将来的建筑设计、舞美设计,一定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
整个开幕式难得显露的场馆照明全景,看台外的环境氛围照明同场地内的节目协同配合、相得益彰,这也是我们照明人的贡献。
整体来说,这次冬奥会开幕式把含蓄内敛的中国式审美直观地表达出来,对舞台科技的运用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让我们叹为观止。
扫码回看第五期亮话
《谁喜欢VS谁买单,甲方怎么看灯光》
扫码加入群聊
边看直播,边跟嘉宾、同行实时交流!
- END -
- 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
整理编辑:向芳红、陈贵
内容来源:云知光「亮话」栏目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云知光原创文章,独家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下需授权的公众号名字及微信号。
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
亮话第四期 | 魅族张冬慧:从手机到智能照明的认知转变
亮话第三期 | 内卷下,照明设计公司如何生存与发展?
亮话第二期 | 照明老司机&新锐设计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